欢迎访问综合执法调查网!
当前所在:首页 > 人民监督 > 孩子在家上网课 也要防沉迷

孩子在家上网课 也要防沉迷

发布时间:2020-03-17 18:30:22作者:来源:

  胡欣红

  最近这段时间,来自江苏泗洪县的市民盛德(化名)一家很犯愁。原来,他卖房用来还债的40万元,被家里的熊孩子玩快手直播刷礼物、玩网络游戏,最后银行卡只剩下0.23元。

  出于抗击疫情的需要,各地纷纷开展了网络教学,随之一些骗子就趁机盯上了上网课的中小学生,以至于不少中小学生上当受骗。据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3月11日发布的通报称,该区仅一个月内就有32名学生遭遇网络诈骗,相较去年同期的13起增长了146%,其中年龄最小的7岁,受骗金额最高有7万余元。

  宅家抗疫上网课,绝不能给骗子以可乘之机。为此,公众纷纷呼吁加强对孩子的防骗教育。在线教育固然要上好防骗课,但更要上好防沉迷这一课。刷礼物花掉家中40万元的熊孩子,就是一个典型事例。

  类似的情况还不止一起。四川广元一个8岁熊孩子用父亲手机上网课,趁家人不注意就玩起了游戏,还为游戏充值,累计刷走4000多元。重庆江北的胡先生突然发现,自己银行卡里的1万多元不见了,查看微信支付记录,看到满屏都是购买游戏点券的信息,才知道是自己12岁的孩子所为。

  熊孩子直播刷礼物、玩网络游戏,这是一个平时就存在的问题,而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则给了他们更多、更充分的机会,进而将其放大出来呈现在公众面前。尤其是一些父母不在家由祖辈监护的乡村孩子,更容易沉迷其中。刷掉40万元的几个熊孩子,就在奶奶眼皮底下拿到了银行卡,还搞定了密码和刷脸验证。

  全面开展在线教学需谨防孩子借机玩游戏,在启动停课不停学时,有关部门就曾明确提醒过。令人遗憾的是,囿于诸多因素,防沉迷教育依然做得不尽如人意。基于居家学习的特殊情况,学校和老师除了提醒之外,很难有效发力,家长无疑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。比如,家长可以开启青少年模式,同时尽量避免让未成年人知晓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密码,以免发生私自消费的情况。

  青少年沉迷游戏,常是家庭生活、亲子互动和家庭监管缺位下的行为。如何做到防止沉迷,除了技术层面的监管之外,更需要家长对孩子施以更多关爱,多与孩子平等交流,多关心他们身心成长,多陪伴孩子参与丰富的课外活动,让他们认识游戏之外的广阔天地。堵不如疏,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,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,引导才会有效果。

  在疫情带来的漫长假期里,在线教育如何做好防沉迷教育,考验着各方面的智慧。从根本上讲,在线教育要想杜绝网游乘虚而入,关键在于端正孩子的价值观,培养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、自主管理能力。有了正确的认知和坚定的自律精神,自然不会动辄沉迷或打赏。反之,即便严防死守,恐怕还是防不胜防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综合执法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法行天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联系电话:010-56212737 15311203802 010-53326578
监督电话:18511526897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邮箱:spaqfz@163.com  客服QQ:2477399413 通联QQ:2243561739